巜陪伴式成长》苏姗·施蒂费尔曼

巜陪伴式成长》苏姗·施蒂费尔曼

2022-03-19    16'07''

主播: 知足常乐😽😆🎥

59 1

介绍: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养育孩子是一种把理智、情感、智慧、能力融合在一起的复杂劳动,没有什么比父母教育孩子更加需要智慧的了。”在兹心看来,为人父母的意义不仅是要将一个鲜活的生命养大成人,更要让他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爱与温暖。这样,当他每次想到父母时,内心就会充满力量,也就拥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自信。今天给大家解读一本育儿方面的书,书名叫做《陪伴式成长,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作者苏珊·施蒂费尔曼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家庭治疗师和育儿专家。她在这本书中告诉大家,父母在育儿过程中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陪伴,要学会接纳孩子的不完美,以尊重和理解的心态对待孩子。在总结和反思中,帮助孩子实现身心健康成长。接下来,就让兹心带你走进这本书,跟随作者一起感悟亲子相处之道,领略家庭教育真谛,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01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懂得自我反省作者在书中讲了这样一件事。凯瑟琳16岁的女儿谢伊不爱收拾,房间里经常被她弄得乱七八糟。每次凯瑟琳提出让女儿收拾自己的房间时,得到的总是拒绝。为此,凯瑟琳经常和谢伊发火。为什么谢伊的拒绝会让凯瑟琳这么生气呢?凯瑟琳开始反思自己与女儿的相处模式,当她意识到是自己的表达方式出了问题时,她开始试着做出改变。面对谢伊脏乱的房间,凯瑟琳不再指责和抱怨,而是对谢伊说:“这是你的房间,你有权按照自己的喜好摆放东西。但每次进入你的房间,看到的都是乱七八糟的衣服,这让我很头疼。我们都是家庭的一员,我希望你能做出努力,让家里保持整洁。”得到妈妈理解与尊重的谢伊,不再有那么强烈的抵触情绪。当妈妈再次让她做事情时,她很容易就接受了。渐渐地,她们的关系更加亲密,家里也变得更整洁了。兹心觉得,为人父母是一个不断修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应该懂得总结和反思,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与失误,给自己再次成长的机会。兹心想起韩剧《请回答1988》中的一个片段:德善和姐姐生日接近,每一年她都被要求和姐姐一起过生日。她从来没有属于自己的生日蛋糕,就连蜡烛也是姐姐用过的。那一次,她终于鼓起勇气提出抗议,但得到的却是父母的敷衍。加上之前对父母一直有积怨,德善的情绪在那一刻彻底爆发。德善的情绪失控让爸爸陷入了深思。这些年来,他们宠爱大女儿,疼爱小儿子,却唯独忽视了德善的需求与感受。他们一直觉得二女儿乖巧听话,却不知道她内心藏了这么多委屈。爸爸终于意识到自己对女儿的亏欠,在德善生日那天,他专门准备了生日蛋糕等德善回家,父女俩聊了很久。爸爸的改变让德善感受到了来自家庭的温暖与呵护,也拉近了父女俩的距离,消除了彼此间的隔阂。兹心认为,孩子就像我们内心的一面镜子,能映照出我们最真实的一面。身为父母,唯有不断反思、时常审视,我们才能在育儿的路上少走弯路。02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是接纳孩子的不完美美国著名作家珍妮·艾里姆说:“孩子有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作者认为,我们之所以对孩子不满意,并不是孩子本身有问题,而是我们习惯把现实中的孩子与心中的完美孩子作比较。我们生气、暴怒,不是因为孩子犯了什么错,而是他的行为不符合我们对完美孩子的设想。每个孩子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都有自己的短板和优势。父母最应该做的,就是学会欣赏他们的优点,接纳他们的不足与缺陷。正如作者所说,我们不能把孩子当作是满足我们自尊心和带来好心情的工具。父母的爱和接纳应该是无条件的。说到家庭教育,我们不得不提到梁启超先生。他不仅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术大师,在教育孩子方面也颇有心得。在他的教育和影响下,九个子女个个出类拔萃。那么,梁启超是如何教育子女的呢?如果你读过他写给子女的书信,或许你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女儿梁思庄刚到国外学习时,一时无法适应那里的学习环境。梁启超知道后,不仅没有责备,反而还安慰道:“你们兄妹几个都能勤奋好学,我对你们的学习绝不责备。如果因为学习伤了身体,反倒让我担心了。”听说梁思庄考试不及格,梁启超又安慰道:“英文不及格不要紧,千万不能因此泄气。”正是梁启超这种不追求完美的教育理念,激发了子女奋发向上的自驱力,使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兹心觉得,不完美本身就是生命的一部分,与其费力驱赶,不如坦然接受。作为父母,承认孩子的不足,接纳孩子的不完美,让他们在自己的区间里自由发展,这才是最完美的教育。03聪明的父母,都懂得给情感账户存款什么是情感账户呢?作者认为,父母和孩子之间有一个情感账户。如果父母给孩子提供优质的陪伴和互动,就等于向账户存款。父母向孩子提要求,相当于从情感账户取款。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查理和保姆艾莉森在一起时,表现得非常乖巧,艾莉森让他做的事情,他都愿意去做。但父母交代的事情,他却总不愿意配合。对此,查理的父母十分困惑。后来他们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找到了问题的根源。艾莉森从内心喜欢查理,愿意花时间陪伴他,而查理的父母却总想去改变他。艾莉森给查理爱的陪伴与关注,持续增加他们情感账户的储蓄值,所以当她想从账户取钱时,就非常容易。而查理的父母很少给予他优质的陪伴,他们的情感账户余额几乎为零,因此也就很难取出钱来。有一种爱叫“为你好”,有一种无奈叫“你不懂我”。生活中,有很多父母喜欢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强行让他们按照父母理想中的样子做出改变。殊不知,不懂得给情感账户存款,最后很可能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央视纪录片《镜子》,拍摄了一个叫张钊的男生。他因为厌学和早恋,跟父母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最后被父母送去培训学校进行教育。张钊的父母始终想不明白,小时候可爱乖巧的小男孩,为什么会变成今天这样?张钊回忆说,小时候父亲很少陪他玩,他们在一起时,也只是看电视。高中时他说自己学习压力大,父母却认为他在说谎。不被父母理解与重视的张钊,选择用出格的做法表达对父母的抗议。兹心觉得,良好的亲子关系,离不开家长高质量的陪伴与情感支持。只有不断地给情感账户增值,才能让亲子关系更加稳固。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当孩子感到被爱、被信任,奇迹不久就会出现在你眼前。”  被爱填满的孩子,都拥有较高的自我认同感。那份对自我的肯定与笃信,会驱使他们不断地去完善自我,从而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04父母要学会接纳现实,教会孩子感受快乐的能力作者在书中指出,人生真正的快乐不是实现所有的欲望,而是能坦然面对想要却得不到的东西,平静地接受有些愿望无法被满足这一事实。身为父母,我们有必要让孩子知道,幸福是买不到的。当孩子因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抱怨时,不要批评他们不懂满足,而是要帮他们克服失望情绪,引导他们接受现实。在兹心看来,想要帮助孩子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不是对他们的需求有求必应,而是教会孩子正确看待挫折和失望。只有这样,孩子才有可能在挫折中找到向上的力量。2021年感动中国人物江梦南的故事让我们感动不已。小时候的江梦南因药物过量导致双耳失聪,在别人看来只能进聋哑学校学习的她,却通过学习读唇语,考上了清华的博士。很多人都同情江梦南的遭遇,认为她的内心一定非常痛苦。但江梦南却从来没有因为听不见而将自己看成是弱者,她也从来没有因此自卑过。归结起来,这要感谢她的父母从小对她的教育。有一次,彼时还很小的江梦南跟妈妈诉苦说:“为什么别人能听见,只有我听不见呢?这太不公平了!”妈妈听了女儿的抱怨,没有安慰,而是很理智地告诉她,听不见已经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与其抱怨老天不公,不如想办法去克服。从那以后,江梦南再没有抱怨过。听不见有什么关系呢,她可以读唇语,只不过是换了一种学习方式而已。早已学会接纳现实的江梦南,把那些在别人看来不可逾越的鸿沟,当作了生活常态。她在努力跨越的同时,也享受到了追求的快乐。生活中有太多的无能为力,与其为那些无法掌控的事情伤心,不如调整心情,做出改变。在兹心看来,人生最大的幸福不是得到多少东西,而是在失去中学会接纳现实,拥有让自己快乐的能力。05父母是孩子人生的启蒙者,父母的思想观念、身体力行,会浸润在孩子的灵魂里,与他们相伴一生。同时,孩子又是父母最好的老师,他让父母有机会看到,自己真实的思想和内心的黑暗面,促使他们成为更加成熟的成年人。为人父母是一场精神的修行,愿每一位父母,都能找到与孩子相处的最佳方式,在育儿中成长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