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勇&李润《目光》

陶勇&李润《目光》

2020-12-22    17'02''

主播: 知足常乐😽😆🎥

135 0

介绍:
在2020年1月20日,在北京朝阳医院,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伤医事件。 陶勇医生被崔某持刀袭击,双手和头部多处被砍伤,脖子和脊椎的两刀,差一点就致命。 最讽刺的是,崔某是陶勇医生的一个患者。 他的眼睛,是陶勇帮他治好的。 也就是说,如果陶勇没有帮他挽回视力,他也没有机会来伤害陶勇。 突然就理解了鲁迅当年的弃医从文,是的,眼盲还能治,但心盲却是绝症。 陶勇是中国眼科界最顶尖的眼科大夫,是攻克了各种疑难杂症的天才医生,也是整个社会的稀缺资源。 一场飞来横祸,改变了他原本的人生轨迹。 经过80多天的治疗,他的右手仍然没有知觉,他可能以后再也没有机会上手术台了。 遭遇农夫与蛇的现实版本,他没有选择仇恨,也没有感到绝望。 躺在病床上,他还安慰妻子:“幸好被砍的是我,我年轻,跑得快!” 在灾难中,他反而觉得自己获得了“有生之年都没有过的一段修心时光”。 他把所遭遇的灾难作为一个契机,深入思考了许多问题。 最终,他单手打字,把自己的思考凝聚成了一本书——《目光》。 书中,他从一个眼科医生的视角出发,写出了对人性的深度思考、医学初心的坚持、对生死病痛的认识、对未来医学事业的展望、对医患矛盾的冷静思考…… 今天,兹心就带领大家,进入陶勇医生的世界,感受他对万千世相的深度思考。 01 治愈别人,也被人治愈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这也是陶勇医生的口头禅。 他是一个特别慈悲善良,内心有大格局的人。 面对那些出不起医药费的患者,他却多次替他们减免费用,甚至垫补费用。 有病人两只眼睛都出现了病变,但他的钱不够,只能治一只眼睛。 陶勇知道后,贴钱帮他治了两只眼睛。 最伟大的悲悯,不过是将心比心。 2009年,他参加的公益医疗队,前往江西乐安,为当地患者免费做白内障手术。 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个患者王阿婆,因为葡萄膜炎,已经失明很多年。 她的丈夫儿子都已经去世, 她的肚子长了肿瘤,也已时日无多。 这个手术不但难度大,风险也很大。 老人的一句话打动了陶勇,她想为自己缝制一件寿衣。 当地有一种说法,穿上亲自做的寿衣,离世后能在另一个世界里,与亲人重逢。 陶勇最终为阿婆做了手术,手术很成功,阿婆恢复了部分视力。 手术后,阿婆为自己缝制了寿衣。缝好寿衣后,她就去世了。 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实现了自己的心愿。 从那以后,他更加理解有些人对于光明的渴望,也比以前更温暖,更勇敢。 只要能够把光明,带给那些黑暗中的人们,他愿意为此,拼尽全力。 陶勇在《目光》中还提到,有一个他当年治好的小女孩,很有绘画天赋。 后来去参加绘画比赛,得了一等奖,获得5000奖金。 女孩拿出1000块钱,捐给了陶勇的另一个病人,那是个小男孩,因为恶性肿瘤导致双眼球被摘除,他的爸爸多年来从未放弃,父子俩在北京一边流浪,一边看病。 这些患者,他们在艰难中所展现出来的强大人性,让他动容。 他治愈着他们,同时,在精神上,被他们所感染。 不知不觉间,他们已经成了命运共同体。 而这些,也让他坚定了要走下去的决心。 兹心也觉得,有时候,我们带给他人帮助的同时,自己也受到了一次次的心灵洗礼。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思想日渐成熟,格局日渐开阔。 所以,我们每付出一些,也必将得到一些。 带给他人以正能量,你也会因此而持续发光。 02 拥有信念,收获快乐 《目光》中写到,在陶勇小时候,母亲被眼病困扰,痛苦不堪。 后来,他亲眼目睹眼科医生,从母亲的眼睛里,挑出一颗颗白色的结石,母亲的沙眼得以缓解。他瞬间感到眼科的神奇,萌发了要当一名眼科大夫的志向。 17岁那年,他以江西第一名的高考成绩,考进北大医学院。 随后,留学德国。在留学期间,不顾德国导师的多次挽留,坚持回国。 陶勇的不少师弟师妹,都选择了去高端私立医院。但他拒绝了,坚定不移地选择了公立医院。 他发自内心地热爱医学,热爱眼科,对自己的专业充满信念感。 他有多勤奋,曾经在一天的时间,做了86台白内障手术。连吃饭和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 艾滋病患者,许多医生出于害怕,不敢为他们做手术,但陶勇当仁不让。 除了临床诊治,他多年来,一直在进行医学研究,攻克眼科难题。 累吗?肯定的。他几乎全年无休连轴转。忙到没时间理发,没时间逛商场买衣服。 但是,每次治好患者的眼睛,给他们重新带来光明,他的内心,就被巨大的快乐和满足感所填满。 这种满足感,足以抵消他在现实中遇到的一切挫败感。 “我能继续从我能做的事情当中得到力量,我就是幸福的。 收获固然使人感到满足,付出本身也是一种幸福。 兹心也觉得,一个内心有信念感的人,更容易感到快乐。 建立目标,坚定不移地朝着目标奋进,并且从中获得成就感,这才是顶级的快乐。 这种快乐,比给你一大笔钱什么也不做要快乐,比谈恋爱要快乐,比一掷千金要快乐。 低级的快乐靠放纵,而高级的快乐靠自律,靠付出。 03 取舍平衡,理想人生 现代社会压力重重,面对诱惑,面对挫折,很多人于不知不觉中忘记初心,走向迷失。 曾经的陶勇,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 当年的那个小小少年,志存高远,少年时就立志做眼科医生,把身患眼疾的人,从黑暗中拯救出来。 然而,从业十三年后,陶勇逐渐发现,“北京的房子越来越贵,市场经济的意识越来越浓,一夜成名的流量明星越来越多,身边越来越多的医生转行……” 他的不少师弟师妹都去了私立医院,收入上千万。 而他,是他们当中最优秀的那个,却依旧和妻子岳母挤在出租屋里。 在问诊的过程中,不仅每天忙到天昏地暗,还遭遇过患者的百般刁难。 他不是圣人,面对理想和现实的种种碰撞。他也有过很多困惑与迷茫。 最终,他选择了一种平衡,在向现实妥协的过程中,不完全放弃理想。 他找了一种平衡的模式:收入从高端医院赚,公立医院就当一个慈善,不去挣穷人的钱了。 他在《目光》中写到:“在这个世界里,单纯的理想主义者,肯定得碰得头破血流,完全的现实主义者,没有什么意思。” 兹心也觉得,人生何尝不是一场理想的冲突场。理想和现实很难取舍。 一个人目标高远,也要面对现实。但一个人只顾眼前利益,也不可能取得大的成就。 所以需要我们懂得平衡,懂得适当取舍,理想固然重要,但也要先立足于现实。先吃饱饭,再来追求营养。先顾好自己,再去帮助他人。把这两者平衡好,才能走得更远,成就理想人生。 陶勇医生正是懂得适当取舍,懂得平衡现实与理想,才能成为国内顶尖的眼科医生,才能在遭遇劫难后,仍旧笑谈“做不了手术,我就去做科研。只要活着,就能做其他有意义的事”。 04 经历劫难,归来仍是少年 鲁豫对陶勇医生的评价是,他身上有股子四十岁的人少有的少年气。 他的少年气,来自于他对理想的坚持,对医学的热爱。 他说:“我要攻克癌症,留名青史。”他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早上五六点起床,去医院查房; 即使周日,他的课程也安排得满满的; 大早上就跑到郊区屠宰场买猪眼睛,回来做实验; 别人发一篇SCI仿佛脱了一层皮,而他无声无息地,发了91篇。 正是骨子里的一腔热爱,让他永葆探索进取之心,年纪轻轻,就成了国内最顶尖的眼科医生。 他的少年气,还来自于他对善良的坚守,对难题的不放弃。 他在《目光》中提到,有一个患者,叫小岳岳。小岳岳七岁时,被诊断出了白血病。 接受了脐带血干细胞移植手术,手术后却引发了眼睛病变,眼睛什么也看不到了。 经过复杂的检测后,查出他是非感染性引发的炎症,经过治疗后,他恢复了视力。但是,葡萄膜炎是一个特别顽固的病症,复发率特别高。 有段时间,小岳岳的视网膜反复脱离。 前后进行了三十多次复查手术,而手术的效果却并不是很好。陶勇医生几乎崩溃。 可是,看着小岳岳那渴望光明的双眼,他实在说不出让他放弃的话。 七八年间,每年少则两三次,多则几十次的治疗,三个人都坚持了下来。 2019年7月份,岳岳的双眼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他的视网膜虽不再脱落,但反反复复的慢性炎症,造成了视网膜钙化。他的视力越来越模糊,手术也失去了作用。 陶勇医生开始寻求另一条出路——工程学。 他和另外两名眼科博士,经过了一年的科技攻关,为他设计了一款智能眼镜。 小岳岳戴上后,就能看清书本上的字了。 这就是陶勇医生的赤子之心,只要有1%的可能,他就不抛弃不放弃。他永远愿意为那1%的希望,付出100%的努力。 兹心也希望大家如陶勇医生那般,以一颗赤子之心,来面对我们生活种种,始终坚持,始终乐观。 05 在被伤害的114天后,陶勇医生就恢复了出诊,还在原来的门诊办公室。 陶勇医生就是这样坚定的人。 石头砸到了他的脚,他没有拳打脚踢,也没有愤怒怨怼,而是搬开那块石头,继续前进。 即使遭遇再大的困难,他仍没有放弃心中的信仰,始终坚守内心的秩序,目光温柔,步履坚定。 从前我们只看到了他的坚强,现在才读懂了他的温柔。 是啊,他依旧是《目光》里那个温暖明亮的少年。 原著:陶勇&李润-《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