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你正身陷职场困境,希望本期的讨论和整理能带给你一丝安慰。
《人生切割术》这部被推崇为“现实职场剧”的美剧,让我们多少看到现实中相似的困境。这其中工作内容的无意义感与加班文化的盛行,想必是当代职场生态下,无法被避开的“打工人”痛点。
借助《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过劳悲歌》以及《夹缝生存》三本书,本期我们尝试跳脱个人情绪,从宏观层面,梳理雇佣工作源起,以及如何从工业化之前人们相对享受时光并以自由时间作为成功标志的社会氛围,演化到如今崇尚加班甚至以此作为炫耀资本的职场现状?
伴随西方社会的工业革命,产生资本疯狂的剥削与工人的集体抗争。在此背景下工会的诞生以及不断开展的社会运动,曾一度为劳动者争取了相对良好的劳工权利,劳动者工作时长相比较工业化初期“惨绝人寰”的16个小时,逐渐呈现减少的趋势。
令人唏嘘的是,如此美好的势头,却在二十世纪70年代戛然而止,减少的工时又不断增加最终形成今天996及007的局面。谈论工作意义性的话语也在这段期间产生并被频繁讨论。
这期间到底经历了什么?哪些因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追求意义性的话术与长时间工作又存在何种关联?如今被诟病的职场生态是否还有扭转的余地?身为个体的我们又该何去何从?诸此种种的讨论,我们希望寻求一条由探求原因最终回归到自身的“解脱“之路。
除工作之外,由《人生切割术》衍生的关于意识独立性的问题,我们也打趣着分享了各自不同的立场,作为苦逼工作下的一点闲情雅致。
面对令人痛苦的工作,大部分人常怀疑是个人的问题而深陷自责,可是,它应是一个社会亟待解决的命题。这或许就是刘瑜教授说的一种“俯瞰的视野”,我们看到的只是现象,而现象未必是真相。
加听友群:doukeyi-hh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