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跟孩子说话,是为人父母者自我成长过程的一门必修课。遗憾的是,大多数父母并不懂得沟通的技巧,结果是吃力不讨好——他们本意是希望孩子合作,结果却因话语中无意表露的轻视、不满、失望等,招致孩子的抵触与不配合,甚至引发亲子矛盾。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和孩子有效沟通的技巧。
就事论事,而不是对孩子做评判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
你走进孩子的房间,一眼看到凌乱的书桌上到处扔着画笔和纸张,东倒西歪的颜料瓶也全都被打开了,但孩子却跑到一边去玩积木。此时,你会说什么?
很多家长会忍不住劈头盖脸朝着孩子大喊:“你这个孩子怎么回事?用完也不知道把画笔和颜料收好,真是白给你买这么贵的东西了,简直就是浪费。”
此做法并不能帮孩子改正行为,相反还向孩子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你是个坏孩子。孩子的自尊心会因此受到伤害。
不如试试采取陈述事实的方式,比如说:“宝贝,画完画要把颜料盖严,要不然它们会干掉的。画笔和纸张也收好,要不然别人都没法用桌子了。”相信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行为上的不足,并及时纠正过来。
与孩子沟通时,要尽量避免从品行、能力等方面评判孩子,孩子不会因此产生负面情绪,也比较容易思考大人所陈述的事实,进而在行动上配合你。在此过程中,孩子自然也学会了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言简意赅地表达你对孩子的要求,而不是借机发泄不满情绪
唠唠叨叨的说教,是教养孩子的大忌,也是父母常常会犯的一个错误。譬如下面这个场景:你看见孩子浑身上下脏兮兮的,自己玩的不亦乐乎,你会说什么?
妈妈们的常见做法是,冲孩子嚷嚷:“你看看你的手哟,真脏,还有你的白衣服都成黑的了!”
若孩子没有什么反应,仍然自顾玩,往往会让大人进一步提高声音:“你说你怎么一点也不知道爱干净呢。你都多大的人了,要自己学会照顾自己。我不可能一直跟在你后面帮你操心这些事。你能不能去把自己的脏手洗洗?手洗干净后,去把脏衣服换了……”
在这个唠叨的过程中,大人更多是在发泄自己的不满。而且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在大人喋喋不休时,孩子会停下动作,呆呆站在一旁听着,实际上呢,对于这些长篇大论,他根本没有听进去,而且完全不懂得,大人真正想让他做的是什么。不如简单一句:来,妈妈陪你去洗手,把衣服换了再玩,不然时间久了衣服洗不掉了。
简单、明了、指令清晰的说话方式可以避免引发孩子的厌烦和无奈情绪,也能更好地抓住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明确要点,从而按大人的指令行动。因此,父母在对孩子提出要求时,一定要清晰、明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
孩子是独立个体,给孩子选择的自由
生活中,我们很多父母总会选择要求、命令、威胁、恐吓等方式要求孩子,主要原因在于父母们有意或无意地向孩子表达自己的主导和权威地位。但是我们忘了甚至是无视这样一点: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意识和人格。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父母越是严厉对待孩子,孩子要么反抗到底,要么迫于压力去做了,但效果肯定大打折扣。
给孩子选择的自由可以让父母和孩子双赢。这种有选择的自由既让父母掌控了主导权,也不让孩子产生压迫感,他们也更愿意与父母合作,从长远来说,还可以让孩子学会自我约束,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力。
怎么做?很简单,父母只需问孩子“你选A还是B?”就好。生活中很多这样的例子,如:“宝贝,你今天是穿裙子还是T恤?”“你是想在楼下玩会儿还是在小区里散散步?”其实给出的选择,都是已经父母筛选的。若是自己不允许的,那直接告知孩子,他的那个要求不是一个选择就可以了。
当然,并不是所有时候都有多个选择项的。怎么办?这时可以在前后顺序上让孩子选择。如,该睡觉了,可是孩子却逃避洗漱。妈妈不妨问孩子:“你是先洗脚还是先洗脸?”
如果孩子拒绝做出选择,那你不妨问问孩子:“你是想自己选,还是让我帮你选?”要让孩子明白,是他们自己放弃了选择权。
用游戏方式与孩子沟通最有效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的确如此,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在他们看来,所有事情都是游戏,甚至吃饭、睡觉也是玩。游戏还是孩子解决矛盾的主要形式,通过游戏,孩子学习、模仿甚至模拟社会生活,并从中获取知识和经验。可以说,被剥夺了游戏权利的孩子是不完整的孩子,而善用游戏无异于掌握了打开孩子心门的钥匙。
值得一提的是,幼儿期的孩子,特别是三四岁的孩子会认为所有东西都是有生命、有感情、能活动的,因此我们常常看到这个时期的孩子会与玩偶说话,心理学上称之为泛灵心理。父母应顺应孩子的发展需求,抓住并利用孩子这个时期独特的思考方式,通过游戏的方式与孩子有效沟通。
如之前所说,沟通的本意是了解双方意图,并达成共识,父母作为话题的引导者和主导方,首要的是尊重孩子,倾听并理解孩子,因此父母一定要考虑沟通的时机、场合,还有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当时的情绪,并注意吸取过去与孩子沟通的经验……如此,良好的沟通由此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