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惑之下》作者/邢小利 诵读/大李

《诱惑之下》作者/邢小利 诵读/大李

2018-09-07    10'24''

主播: Sy大李

316 0

介绍:
这是一个充满了诱惑的世界。四面八方都是诱惑。无数的诱惑宛如无数张开着的鲜红性感的大嘴。/ 金钱,权力,美女,醇酒,名车,别墅……令人眼花缭乱,令人目不暇接,也刺激起人的所有欲望。/ 人不能没有诱感。人其实就是奔着诱惑来的。诱惑使人向往,使人激动,使人充满遐想,诱惑也诱使人进步。人不能没有诱惑,犹如夜晚不能没有星光,没有星光的夜晚一团漆黑。黑夜里总要有点亮光。人总要有点儿诱惑,生活才有趣味,生命才有吸引力。/ 但是,每个诱惑的背后又都是一个陷阱。陷阱与诱惑同在。/ 诱惑是那么诱人,又是那么难以抵挡,但当你追随诱惑的时候,你必然要失掉一些什么,甚至失掉比某个诱惑本身更宝贵的东西。你得到了钱,也许你失去了许多欢乐;你抓到了权力,也许你失去了很多自由。所有的诱惑都具有一定的逼迫性,它迫使你按它的规则游戏,当你依照它的规则做游戏时,一个最大的陷阱就是:它会使你迷失你自己。/ 一个叫陶渊明的人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他的认识得之于经历诱惑之后的醒悟。他说他自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仍经不住世俗的诱惑,而“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陶渊明那个时代最大的诱惑就是做官,用他的话说,是因为“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可见是由于贫穷所致。但他只做了几天官,就“眷然有归欤之情”。因为他感到他那“质性自然”的本性与官场的作为格格不入,“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于是他宁肯辞去官职,过一种清贫的生活,而不愿意扭曲自己的心灵,违背自己的本性。/ 不能“心为形役”,更不能为五斗米而折腰。拒绝诱惑是为了保持自己的本性,维护心灵的澄明与自由。在陶渊明看来,人不能迷失自己,尊重自己的本性比吃饱喝足更重要,维护心灵的澄明与自由之境比当官更重要。甚至在无奈之下外出向人乞食,按常人的推测,像陶渊明这样做过官的读书人,必然要显出愧不可当、羞惭万分的尴尬与狼狈,但陶渊明不是这样,他仍能以一种平和的心境去对待乞食。他在《乞食》诗中说:“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居然与主人谈谐终日,饮酒赋诗,俨然是去做客。本性的自然与为人的自然是那么和谐一致。/ 耕种自己的田园,不受诱惑,不屈己从俗,这是陶渊明对自己、也是对世界的清醒而明智的态度。/ 并不是说一定要固守贫穷,并不是一定要甘于寂寞,也并不是说唯有清静淡泊才是人之本性。人也并不是要拒绝一切诱惑。但在这个世界,在这纷纷而来的诱惑面前,人应该首先面对什么?是首先面对世界,面对这无数的诱惑,还是首先面对自己?/ 首先面对这世界,面对那无数的诱惑,就必须跟着潮流走,依照潮流和诱惑所设定的规则行事。随波逐流的最后结果很可能就是迷失自我。在各种诱惑的刺激之下,在对各种诱惑的沉迷之中,一个人很可能忘却本性,放弃真正的挚爱。/ 在这个世界,我有许多的困惑;在这个时代,我有许多的迷惑。但我想,我应该首先面对自己。弄清你真正需要什么,然后才能自觉地追求。否则就要被一时的潮流所裹挟,被泛滥而起的急流所淹没。/ 要适应新的时代潮流,但更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人并不是对一切都能适应,也并不是对一切都要适应。/ 人首先要面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