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瓜铺飘香 贾凤增 求学、工作在外几十年了,很少有闲暇回乡小住,去重拾那儿时的的记忆。记忆尤深的是那一望无际碧绿的瓜田,还有那飘满瓜香的田间小铺。 在过去的农村,几乎村村都开菜园子。菜园子一般都由富有经验的专人负责侍弄管理,春季种黄瓜豆角水萝卜;夏季种甜瓜辣椒茄子西红柿。这些收成除了分给社员之外,吃不了的都拿到集市上去卖,收入归集体所有。 我所在的村子有两块上好的耕地——家东和北坟,那里土质肥美,临近大河,便于灌溉,历来都是村里的菜园子。那时村里分两个生产小队—— 一队和二队。家东是一队的,北坟是二队的。 我大伯是个侍弄瓜田的好手,队里的瓜地都是由他负责管理。农谚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时节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相信很多人都喜欢吃甜瓜,甜瓜因味甜而得名,由于清香袭人故又名香瓜,是夏令消暑瓜果,其营养价值很高,深受人们的喜爱。过去瓜田种的瓜品种很单一,像面瓜、青石沟、白石沟、羊角脆等都统称为甜瓜。 甜瓜是春播作物,正常情况适宜在4月清明前后种植。过早播种会造成烂种,即使出苗,也会受到霜冻的威胁;播种过迟,上市晚,植株生长期短,产量和品质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甜瓜喜温,幼苗生长需要较高的温度,播种前先进行浸种催芽:先将种子在温水中进行搅拌、浸泡,然后用清水清洗,捞出晾去皮上的水分,用湿布包好,置于温度适宜的地方催芽,出芽后再播种,这些种植经验大伯早已熟记于心。等到瓜苗一天天长大,开始后期管理,像除草浇水追肥,整枝掐尖打蔓,瓜苗逐渐长成瓜秧,开花坐果。这时候就需要有人昼夜看管了。队里就会在瓜田里找块视野好的地方给大伯搭一个看瓜的窝铺,就是用木杠搭一个框架,上尖下阔呈三角形状,顶部苫上芦席或雨布,里面悬空铺上木板,木板上铺稻草,放上被褥。这样一个既遮风挡雨又避暑的窝棚就搭建好了。 看瓜是件辛苦的差事,白天得进行瓜田管理,晚上还得巡逻瞭望。尤其是瓜即将成熟的时候更要提防有人来偷瓜。 其实防人偷瓜不是怕丢瓜,而是怕糟践瓜,有些来偷瓜的人不管不顾,大的小的一齐摘,造成人为的损失和浪费。队里种瓜就是给大家吃的,大伯看瓜也比较人性化,如果有过路人口渴了想讨个瓜吃,大伯都会很慷慨挑选最好的瓜给他,但是得把瓜籽留下。窝铺的外面放几个大盆,就是甩瓜籽用的,不同的瓜甩在不同的盆。吃瓜人把瓜籽瓜瓤甩到盆里,瓜铺周围立时弥散着阵阵诱人的瓜香,飘到很远的地方,令人馋涎欲滴。等积攒多了大伯把盆里的瓜籽分别用水清洗干净晾干包好做上标记,等来年当种子用。 那时正值七八岁的我们,正是猫狗都嫌的年纪,不能帮着大人干活,成天除了吃饭就是添乱,所以大人一般都希望我们出去玩儿,眼不见为净。我们呢,也乐得在外面广阔天地,不说大有作为,起码也是好看好吃好玩的东西尽享其遍。有时玩着玩着,渴了或者饿了,还没玩够又不想回家,怎么办?几个玩伴不约而同就想到了瓜田,去那里尝尝鲜儿吧。 别看我们年纪小,当时就很有集体观念了,一般不去偷本队的瓜,而是一队的人偷二队的瓜,二队的人偷一队的瓜。我们各有分工,首先公推几个机灵胆大跑得快的担当偷瓜“重任”,其余的散在四处负责望风,看见人来要及时示警以便撤退。到了瓜地边,就已闻到瓜香了。这时的空气好像一场大战前凝固了似的。我们悄无声息地爬进瓜地,像执行隐蔽任务的解放军战士一样匍匐前进,感觉身子底下咯的疼就说明有瓜,用手迅速摸到拧断瓜蒂,有时手里拿不了了,就把裤子脱下,把裤脚系上变成大袋子。 当时每个人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似乎快从胸腔里蹦出来一样,吓得不行,心咚咚急跳。我们也不贪婪,够吃了就撤。当小伙伴们各自从不同的作业点抱着瓜笑嘻嘻汗津津地聚在一起时,都情不自禁地做起鬼脸,然后找个“安全”的地方,团团围坐,比较一下各自的战利品,先分吃熟透了的,你一块我一块,你一口我一口,那叫一个香甜啊,个中滋味只有亲历者才会体验到。最后大家都弄得满脸瓜汁,前襟湿漉漉的,吃饱了,把剩下没吃完的还不太熟的瓜藏在草丛中,放一宿自然就熟了,明天继续享用,然后又疯玩去了! 偷瓜也有出师不利的时候,一旦被看瓜的人发现就会空去白回。不用追,只要他大喊一声,伙伴们就会像炸了营似的,心里害怕得要命,只恨爹娘少生了两条腿,拼着命的四散奔逃。其实看瓜人不是真追,但我们可是真怕,怕被抓了告诉家长、告诉老师,怕给送到公社去挨批斗。当我们跑离瓜地很远时,虽然已经知道没有危险了,但心里仍紧张的要命,大口大口的喘粗气,不停地喘,一直在外边歇了半天,出气均匀了才敢回家。 童年的时光,一去不再复返,如今的家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初一起偷瓜的伙伴,也都已长大成人,但留下的美好记忆却是经久难以忘怀。 那一望无际碧绿的瓜田,那飘满瓜香的小小窝铺,还有勤劳能干的大伯,质朴厚道的乡亲,淳朴无华的民风,富有凝聚力的生产队时常在我记忆的深处闪现闪现……    作者简介:贾凤增,天津宝坻人,1966年生,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学高级教师,文学爱好者,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50余篇散见于《天津日报》《每日新报》《天津教育报》《宝坻报》《秦柳》以及《大运河文学》《文友》《群众作家》等电子期刊。
上一期: 沁园春.宝坻赞
下一期: 为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