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独酌...李白

月下独酌...李白

2017-05-22    12'03''

主播: 低头浅笑🎧

212 4

介绍: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携着一壶美酒,诗人在花丛间独酌独饮。剧烈的孤独感袭来,借着醉意,举杯邀月,一低头便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虽无友伴,月、影、诗人,转眼也凑成了三人。然而,月与影既不能陪诗人共醉,更不能解诗人心事。罢了,春光将逝,故且就着这月和影,及时行乐吧。诗人高歌起舞,月亮与影子也随着诗人起舞徘徊。醒时一起交欢畅饮,醉后就各自分散吧。如此结下这毫无牵挂的交情,相约直至入道成仙。 儒家讲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即根据时代环境,在仕与隐之间做一个选择。但由于唐代国力强大,时代自信空前强大,唐人的追求也变成了仕与隐的两全。所以,在功成名就之后潇洒归隐,成了唐代大多数读书人的理想。李白也不例外。 这种理想在他浪漫情怀的滋润下,比任何人都表现得强烈。李白渴望的仕途,不是做个小官那么简单,其目标是近乎宰相的职位。他理想中入仕的途径也不是科举考试之类,而是突然的声名鹊起,然后被天子从山中请出,直接委以军国重任。 所以,当唐玄宗召李白做翰林待诏时,他以为自己“大鹏一日同风起,搏摇直上九万里”的机会来了。然而,事实上,他仅仅成了一个在皇帝歌舞游乐时,写些助兴诗文的御用文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他最终选择了离开,史称“赐金放还”。这首诗就写于其理想受挫的人生中后期。 李白是一个对月有着特殊情感的作家,他笔下的月亮,姿态万千,占据了其现存诗作的三分之一。“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这是天真孩童的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是思乡游子的月;“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这是理想主义者的月;“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这是思妇的月…… 传说中,李白的生命也结束在这“月”之上。那年,李白在秦淮河畔的酒楼饮酒赋诗。那天是十五,月色实在好,他便趁兴到文德桥上赏月。醉眼朦胧之际,李白看到天上的月亮掉到了河里,于是便张开双臂去捞月,瞬间,水中月亮被剖成了两半。 月亮在这首诗里既成了诗人的知己,又更加衬托了诗人的孤寂。现实中的朋友会随权势贵贱离散,会因天涯路远阻隔,会随生死永别,然而月却是随时都在身边的。可是,物终究不是人,它永远不能与诗人对谈,更不能理解诗人壮志难酬的痛苦,所以,这种交游是“无情”的。 李白与大多数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痛苦与孤独绝不会一沉到底,重到你无法承受。如同传说中那唯美的死亡,他的悲伤也是飘逸向上的,因为他在孤独的绝境处尚且懂得自我排遣,懂得及时行乐,懂得期待仙道的飘逸。利用眼下仅有的一切去寻觅生命的诗意与满足。 如同这首《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飞鸟会散尽,烟云会离去,但青山却一直都在。哪怕千金散尽,哪怕英雄末路,哪怕世间孤独寂寞到只剩他一个人,李白也依然是李白,那个“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李白。只要这山水风月存在一日,他的心就不会死。因为山月永恒,它们永远不会厌弃你。 苏轼说得好“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伟大的诗人告诉我们,自然的永恒赋予了我们世间最大的财富,在此之外,一切得失或许都是无关紧要的,那么,这世间又有什挫折不能克服呢? 所以,当我们悲伤难过时,当孤独无友时,不妨抬眼看看青山、看看头顶那轮明月吧。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余光中说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