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孤独》第170页【王文梅读】

《好的孤独》第170页【王文梅读】

2019-03-07    13'13''

主播: 文梅123

123 1

介绍:
巜好的孤独》第170页 第六章生老病死 花非花 在“觉悟者”眼中,我们所忽略的墙角的一朵小花里可能蕴藏着一个别样的宇宙,指缝中漏下的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中可能内含了一片新天地;同样,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包罗万象的世界实质上可能只是一朵硕大无朋的“巨花”、一颗在显微镜下被无限放大的果核,而我们则是生活于果核内部的微生物,就像斯蒂芬·霍金的那本书名《果核里的宇宙》说的那样。 突然联想到,千年前灵山法会上众生求道问法,佛祖释迦牟尼却低头手中拈花,迦叶尊者则在一边面含微笑。两人皆默不作声,却心领神会、心照不宣,为何一言不发、沉默不语?——关于智慧、生命、真理这些无限的“大道”岂是人类有限的文字言语承载得了的?我们的语言纵使能表达眼之可见、耳之可闻、身之可感的万物,又如何来言传那四下弥漫而无处不在的“真理”?要问什么是生命、什么是智慧、什么是真善美,且看手中的这朵“小花”——小花是生命万象之一,花谢花开、秋去春来,生成春华秋实、化作落红春泥;正如人类从婴儿、少年、青年,走向壮年和老年。任何生命之物何尝不是如此?与这看似平常的“小花”又有多大区别呢?佛祖、迦叶尊者皆不说话,因为“小花”在说话,用她静默的语言,她的色泽、香气、形态、颤动、她的生命轨迹,就是她的语言,正如沙粒、天空、月光、落叶自有其“窃窃私语”、无声之隐喻。而你我又何尝不是佛陀手中执起的那朵“小花”?若领会了佛祖手中那一朵“小花”的真意,那么对自己这朵被自然之手、命运之手拈起的“小花”似乎多少也能有所了然。有人说,手握自然界任意一块石头,用心凝视它三十分钟,你就会爱上它。这不一定是什么无稽之谈,“凝视具有一种力量”[插图],它在传递一种生命的能量,能实现一种语言之外的精神沟通。而“觉悟”恰是在这精神的凝视之下,心灵如“春暖花开”般豁然绽放。 站得高,看得远 “觉悟”本身并不属于什么特别异乎寻常的高深修行,或高不可攀的精神境界,事实上每个人都有悟性,人人皆有所觉悟。只是,由于人的天分高下、生活的机缘巧合,“觉悟”有迟有早、程度有所不同而已。所谓“觉悟”听起来玄之又玄,其实一言以蔽之,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站得高看得远”。拿楼层来打个比方,一般而言,三楼的人看得到的东西,十楼的人也看得见,而且看得更全面更完整;而三楼的人怎么也看不见的风景,十楼的人往往可以轻易地看得真切。三楼的人看到一条小河被一座大山挡住,到了尽头,于是心生哀愁、一声悲叹。谁料十楼的人,视线足以越过山巅看到山的那一边,他欣喜地发现那小河未被大山阻断,而是绕过大山,在山的那一边继续绵延流淌,通向远方,甚至途中纳百川而汇成了大河,奔腾不止、浪涛滚滚、东流入海,于是当三楼的人在为小河的命运悲悲切切时,十楼的人却充满希望、无比乐观。 同样的道理,我们很多觉悟低的人有时觉得一件事无论如何也做不下去,因为那困难貌似灭顶之灾,就像那座阴沉的大山死死地挡住了小河的去路,无法克服、难以翻越,但是那些觉悟高的人却可以从容应对、举重若轻,这倒不一定是因为他们有更强大的能力,而是因为我们站在精神境界的三楼,而他们站在十楼,他们站得比我们更高,看得也就自然比我们更长远。就像那个站在公寓十楼的人能看到大山那边小河继续奔流一样,精神境界较高的“觉悟者”能预见到那个看似不可逾越的困难,真要翻过了,眼前将是风调雨顺、一马平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把那些“绝处逢生”者、“大难不死”者、“夹缝中的幸存者”称为“智者”或者“天才”,其实他们相对我们而言只是“更觉悟的人”或者“精神境界更高的人”。 大彻大悟,点燃了别一重境界的喜悦 “觉悟”的最高境界当然就是“彻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大彻大悟”。那意味着一个人对生命的真相、对世界的本质彻底看明白了、完全参透了。所谓“彻悟”,有点类似于我们平时所说的“看破红尘”“参透世事”,但是我们常常误以为这样的“彻悟”就意味着要遁入空门,出家为尼,削发为僧,从此过上青灯古佛、索然无味、毫无激情、清心寡欲的生活了。在这里,有必要澄清一点:“看破红尘、参透世事”的“彻悟”跟“投身佛门”“皈依宗教”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所谓“看破红尘”就是说“心在红尘之上”;所谓“参透世事”也就是指“看得比世人更深远”,意味着这样的“觉悟者”在精神境界这座公寓楼层中站得比芸芸众生更高。而当他站在精神境界的最顶层,“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他的精神高度自然而然能使他看到世俗生活中的眼睛遥不可及的深远之处、长久之后。相对于红尘世事中的我们,他当然是先知先觉者。在佛教中,我们常将这样的“彻悟者”称为“佛”。因此“佛”不是神,不是天外来客,而是彻底的觉悟的人,是“觉解万法、事事通达”从而大彻大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