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子总会发光的》作者:郭招来

《金子总会发光的》作者:郭招来

2022-09-13    14'50''

主播: L卫华

45 0

介绍:
金子总会发光的:读老同学作品《山路弯弯》有感 | 郭招来 四十多年前,二十岁的我有幸读到小说《山道弯弯》,深受教育和感动。今天,年已花甲的我有幸读到自传体作品《山路弯弯》,又一次深受教育和感动。  《山道弯弯》是著名作家谭谈老先生所著的中篇小说,始发于1981年第1期的《芙蓉》杂志上。随即,许多杂志报刊争相转发,人们争相传阅,一时“洛阳纸贵”。再后来发行了单行本和改编为电影电视剧本,被多家电影制片厂、电视台摄制成电影和电视剧热播。 《山道弯弯》描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煤炭矿工家属,农村妇女“金竹”,在遭丈夫“大猛”因公殉职于矿井的不幸后,仍为夫弟“二猛”能顺利与“凤月”成婚,把顶职指标推让给“二猛”,并长嫂如娘一样事事操心。然而尽管如此,势利自私的“凤月”因不小心使自己工作的代销店失火,“二猛”帮她救火受伤,她怕“二猛”残废拖累自己,悄然残忍地抛弃“二猛”另嫁他人。“金竹”和“二猛”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冲破世俗阻力,最终走到一起。作品热情讴歌了“金竹”“二猛”的纯洁心灵与崇高品德,赞美他们是闪闪发光的金子。 作者谭谈老先生,涟源县一山村农家子弟,14岁读初一时就辍学入炼铁厂当学徒,也进煤矿挖过煤,后参军。在部队开始学写小说,复员后到涟邵煤矿当矿工。一个初中都没毕业的人,凭着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成为著作等身的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完美诠释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名言。 《山路弯弯》是我大学的上下铺同学东安县人黄华山先生的自传体作品。5万字左右,分“童年”“求学”“苦难”“转机”“事业”“婚姻与家庭”共6章节撰写。主要描述了他自己从出身到现在近75年的酸甜苦辣。出身的不好,先天的不足;生活的艰辛,事业的挫折;疾病的煎熬,飞来的横祸;婚姻的苦恼,恋爱的折磨……就像一条条弯弯曲曲、荆棘丛生、崎岖不平的荒山野路,排列在他的面前。他别无选择,只能沿着这些小路跌跌撞撞,勇往直前。虽然作品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不如专业作家,仅是平铺直叙,娓娓道来。但因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是用心血、眼泪撰就,读起来觉得特别真实亲切感人。读罢沉思,生出“金子总会发光的”无限感叹!  作者是一个坚强的人。“由于当时家里生活条件太差,我出生时大概四斤左右,鹰爪似的小手,瘦削的小脸蛋,凹陷的小眼睛,皮包着骨的小腿,与猴相比相差无几。能带大吗?全家人都持怀疑态度”。这样一个怕长不大的小不点,竟然长到180多厘米高,现快75岁了,还像小伙子一样健康活泼。作者父亲代理过伪保长,是在册的***员。作者这样的出身,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前,是会受到一些委屈和打击的,但是他都挺过来了。在文 革中,被人冤枉在看守所关了223天,受了很多罪,但咬牙坚持,直到洗清冤屈,还其清白。1978年,坚持自学,在高中肄业11年后,以30岁的年龄,三个孩子的爸爸的身份参加高考,并以超过重点大学分数线的好成绩成为本公社第一个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人。1982年参加工作后,一直在基层从事科技工作,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  作者是一个勤奋的人。从小就是学霸。“不到5岁时就认得三四百字了”。7、8岁就“每天早晨,一边看牛一边读书”。“最喜欢考试,因为每次考试,语文算术都是100分”。上中学后,更是勤奋。“首先把当天的作业完成后,再把当天的学习内容再复习一遍,以加深印象。如有时间,就预习一下第二天要讲的新课。到床上入睡前,再把当天学习的内容在脑海里过一次电影”。“笔记本随身带,一发现好的词语、句子……都喜欢记录下来。寒暑假一回到家里,我还喜欢搜集民间谚语”。大学时,“每天早晨六点就起床,到学校农场柑桔园读英语记单词……上下午奔教室,晚餐后就奔图书馆”。“大学四年,我是农学系主抓后勤的生活部长,同时是班里的生活委员。每到星期一早操结束,我都要对全系的卫生工作进行安排,星期六卫生检查,周周如此,从未间断”。参加工作后“每天是第一个到办公室,把办公室打扫得干干净净,办公桌擦得一尘不染,亮堂发光;下班最后一个离开,把桌椅摆放得井井有条。每年全县各条战线的科技成果申报鉴定几百件,科技成果鉴定意见都是我写的,成果等级评论初审意见是我定的……忙得昏头转向”。 作者是一个善于使“才”变“财”的人。一个人书读得再多,再好,如果不学以致用,也就是一书呆子。作者是一个学以致用的人。在基层工作时,因地制宜推广“稻田套种紫木耳技术”,“首先在茶源乡搞试点,经地区科委鉴定验收,稻谷亩产达612公斤,鲜紫木耳产量达5000多斤”。然后推广,使农民增产增收。因地制宜在全县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我们重点安排牲猪、鸡鸭鱼的先进饲养技术及柑桔、奈李、葡萄和食用菌栽培管理技术培训”。通过培训,出现许多各类专业户,大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些先进事迹,被《湖南日报》头版进行了报道。作者及所在单位也被评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个人、先进单位,并被《人民日报》通报表彰。其他各级各类荣誉也纷至沓来。  作者还能用“才”变“财”,改善自家的经济条件。大学刚毕业不久,作者妻子儿女都是农村户口,一家五口就只有作者有52.5元的月工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于是1984年,与人合伙以每年1200元承包近荒芜了的某生产队12亩柑桔园。通过用自己的技术和汗水,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终于勤劳致富,并在城郊建了二层楼新房,步入了当时的“万元户”行列。作者退休后,已子女成器,经济宽裕,但仍闲不住,接手别人一个因亏损快倒闭的旅行社。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艰辛和勤劳,使之起死回生,风生水起。“我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又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搞旅游可以结识很多新朋友,还可以带队走南闯北,领略祖国大好河山,既增加了知识,开拓了视野,又陶冶了情操,还增加了收入”。 作者是一个懂得知恩感恩的人。作者走过的近75载的历程,碰到过许多坏人坏事,也碰到过许多好人好事。对前者,宽宏大度,一笔带过,不计仇怨,一切向前看。对后者,则不吝笔墨,尽情描述,知恩感恩之情跃然纸上。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老师的音容笑貌仍记在心中,并描述得详细生动。对哪怕只有帮过半点的领导、同学、同事、亲戚、朋友总是念念不忘,寻求报答。19岁时,被人冤枉入狱200多天,得到过狱友关心,几十年后还想去寻找狱友表示感谢。出狱时,“我喜极泪涌,分别同狱友们个个道别,特别是崔副县长和席会计的关心照顾和开导,使我终生难忘”。“只可惜,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想去找他,感激他,谁知得知的是他早已不在人世了”。1978年,大盛中学的校领导因一个班的语文老师生病无法上课,三次找作者的大队联系,终于得以让作者去代课。作者感激不已,以认真教书报恩:几个月就使这个班成绩由四个班中排末名赶超到第二名。作者对不嫌弃自己出身不好,敢于与之相亲的女孩更是莫齿难忘,感激不尽。当然作者最感激的是他的农村老婆,文中不吝赞美之词。为感谢老婆持家操劳,毅然放弃能到大城市工作的机会,一直在基层工作到退休。对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更是感恩,“毛泽东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使中国人民强起来”。  作者是一个能抵得住诱惑的人。作者当过基层单位一把手多年,曾几何时,有些一把手就是“一霸手”“土皇帝”,有的甚至“吃、喝、嫖、赌、抽”五毒俱全。但作者永葆初心,不忘根本,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官。九十年代初,一竹荪种植专业户缺乏资金,作者用自家私人的房产证做抵押给专业户在农业银行贷款5000元(那时可是一笔巨款哦),专业户抽出500元表示感谢。“我突然沉下脸来对他说:你如果这样,把这钱马上还回去!你太小看我了”。专业户只好讪笑着说对不起,拿着贷款走了。还有在九十年代初,在建科技大楼及家属宿舍中作者表现也很值得赞。他写道:“基建项目确实是块大肥肉,也是官场的大丧钟。招标前我家可热闹了,老板们想方设法找熟人套近乎,手提礼品叫门,一时间可谓门庭若市。有一个老板甚至包了一万块钱作为见面礼。要知道当时我工资每月才100多元,一万元确实算是一份大礼了。我有言在先,公开招标,来访者一律不许进门,礼品一概拒收,至于现金那更不用说了。对于送一万元大礼的建筑公司,我当时的态度是拒收礼金,不列入投标名单。”就是这样做,后来也有人将作者告到市纪委和县检察院,不查不知道,一查查出一清官! 作者还有许多可圈可点的感人之处,这里就不一一述说了。总之作者就是一块金子,历经劫难,终于发出耀眼的光芒。作为上下铺的老同学,只能拙笔写下陋文,记录感想,以表敬仰之情。最后祝老同学山路弯弯后尽是坦途,合家幸福,健康长寿!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